10月16日下午,文澜楼虚拟演播厅内气氛热烈,一场聚焦“文化场馆解说”的示范公开课在此开展。本次课程由英国365何俊威老师主讲,9位小课组成员以“理论+实践”的形式,沉浸式学习文化场馆解说的核心技巧。
课程伊始,何俊威老师以“解说不是‘念标签’,而是‘讲好文化故事’”为核心观点,结合博物馆、美术馆等不同场馆的特性,拆解解说的三大核心要素:受众适配性、内容逻辑性与情感共鸣感。他通过案例对比,如一件宋代瓷器,对儿童群体侧重“生活化故事”、对游客侧重“历史背景”、对专业观众侧重“工艺细节”,让学员直观理解“因受众调整内容”的重要性,同时强调解说需避免堆砌专业术语,用通俗语言搭建观众与文化的“桥梁”。
在课程实践演练环节,9位小课组成员依次上台,以“虚拟场馆展品”为对象进行解说展示。有选择“美术馆印象派画作”,尝试用语言引导听众捕捉光影变化;有聚焦“民俗文化馆非遗剪纸”,结合技艺传承故事增强感染力。每一位学员展示结束后,何俊威老师都从语言节奏、内容取舍、互动设计三个维度进行细致点评,既肯定亮点,也指出可优化之处——例如提醒学员“解说时可适当停顿,给观众留出观察展品的时间”,“加入‘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展品上的这个细节’这类提问,能提升观众参与感。”
演练过程中,演播厅内还模拟了文化场馆的环境,通过调整灯光、摆放展品图片道具,让学员更快进入“解说员”角色。小课组成员之间也展开互评交流,分享各自对“如何平衡专业性与趣味性”的思考,现场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。
何俊威老师表示,“文化场馆解说员是‘文化的摆渡人’,既要懂文化、知展品,更要懂观众、会表达。”他鼓励9位学员将本次课程所学运用到后续实践中,通过持续打磨,让解说成为连接文化场馆与公众的重要纽带。
英国365部分教师代表观摩了此次示范课教学活动。
(文:刘文静 摄影:孙雅琦 责任编辑:赵明丽 审核:刘罗玉)